GJB 2639-1996 军用飞机雷电防护
ID: |
B64BA029F1674B2C80B0A35935784EEC |
文件大小(MB): |
0.81 |
页数: |
17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7-13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FL 1500 GJB 2639-96,军用飞机雷电防护,Lightning protection of military aircraft,1996-06-04 发布1996- 12-01 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批准,目 次,1 范围. .. (1),1.1 主题内容 (1),1.2 适用范围 (1),2引用文件. (1),3 定义 (1),3.1 雷电附着区域 . (1),3.2 雷电的直接效应 . (1),3.3 雷电的间接效应 .. ,. (1),3.4 雷电环境 .. . .. .. (1),3.5 雷电关键性类别.. (1),3,6 分系统. (1),4 ■般要求. (2),5 详细要求 . (2),5.1 雷电防护计划 (2),5.2 雷电防护设计要求 ..(4),5.3 检验 (5),附录A间接效应的雷电环境(补充件).. <6),附录B雷电防护的电搭接要求(补充件). (11),附录C雷电附着区域的确定(参考件) (12),附录D雷电关键性类别的划分(参考件).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军用飞机雷电防护,Lightning protection of military aircraft GJB 2639 — 96,1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军用飞机及其设备的雷电防护要求和检验准则,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军用飞机及其所有的分系统、设备'部件和外挂物。直升机、导弹等航空器,亦可参照使用,2引用文件,GJB 358-87,GJB 1389 - 92,HB 6129 - 87,军用飞机电搭接技术要求,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飞机雷电防护要求及试验方法,3定义,3 . 1 雷电附着区域 lightning attachment zones,将飞机表面按照不同的雷电附着特性或传递特性所划分的区域,3.2 雷电的直接效应 direct lightning effects,由雷电电弧的附着及伴随着雷电流的高压冲击波和磁力所造成的燃烧、熔蚀、爆炸和结构,畸变等效应,3.3 雷电的间接效应 indirect lightning effects,由雷电放电在电气和电子设备中引起的过电压和过电流所造成的设备损坏或干扰,3.4 雷电环境lightningenvironment,为飞机雷电防护的设计和检验所规定的反映自然雷电特性的雷电参数。雷电的电场特性,以电压波形A、B、D表征,雷电的电流特性以电流分量和波形A、B、C、D、E、H表征(见附录A,和 HB 6129 的 3.2 条,3.5 雷电关键性类别lightning criiicaliiy categories,根据雷电对飞机造成的危害和后果,对飞机的各系统、分系统和部件规定的类别,3.6 分系统 subsystem,分系统是系统的主要功能单元,通常由若干个部件组戒,这些部件对分系统的工作完整性,是重要的。相对于飞机这个系统,就有结构、发动机、制导、导航和通信等分系统“术语“系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1996-06-04发布1996- 12-01 实施,1,GJB2639-96,和“分系统”在定义某个功能单元时,常常可变换使用,4 一般要求,飞机结构的设计应该为雷电流提供低阻抗的通路。对于对雷击放电敏感的飞机系统和部,件,必须根据其自身的重要性采取适当的雷电防护措施,以尽可能减少雷电对飞机的损害。雷,电防护措施的可修性应通过分析或试验来验证,飞机雷电防护工作应是新机研制工作的一部分,应作出详细的计划与安排。如果新机研,制要求作电磁兼容性控制计划,那么雷电防护计划可以是电磁兼容性控制计划的一部分。主,机承制方应对飞机雷电防护的设计、计划安排、验证和管理负责。主要系统(如发动机、机载电,子设备及外挂物)的承制方应对各系统雷电防护的设计、计划安排、验证和管理负责,5详细要求,5.1 雷电防护计划,主承制方应制定一份具体详细的雷电防护计划。计划应包含下面所列的各项内容,5.1.1 管理控制,飞机雷电防护应有专门机构负责。雷电防护计划应明确说明专门机构的职责、职权和计,划的实施管理办法。计划应明确网络图中重要节点的控制方法,5.1.2 雷电区域划分,飞机的表面应按下面的分类并参考附录C (参考件)的说明进行雷电区域划分,飞机表面按不同的雷电附着特性或传递特性分为三个区域:,a.区域L初始雷击放电电弧附着在它上面(雷电的进口或出口)可能性很大的飞机表面,亦称初始附着区域;,b.区域2:雷击放电电瓠被气流从区域1的初始附着点吹过来在它上面扫掠通过的可能,性很大的飞机表面,亦称扫掠冲击区域;,c.区域3:除了区域1和区域2以外的所有飞机表面为区域3,在区域3,放电电弧直接附,着的可能性很小,但它可能在某对初始雷电附着点或扫掠冲击附着点之间传导很大的雷电流,按照放电电弧悬停在上面的可能性大小,区域1和区域2又进一步被划分为A区和B,区。A区是电弧在它上面悬停可能性较小的区域,B区是电弧在它上面悬停可能性较大的区,域,5.1.3 雷电环境确定,对于直接效应,雷电附着在飞机各区域的特性按HB 6129中的3.2条和表1的规定来确,定。对于间接效应,飞机的电气和电子设备所经受的雷电特性按附录A的规定确定。飞机外,部安装的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间接效应试验仍用HB 6129中的电流波形E,5.1.4 雷电关维性类别确定,雷电防护计划应对系统、分系统和部件按下面的分类原则并参考附录D(参考件)进行适,当的分类。雷电关键性类别分为三类:,a.l类:关系到£行安全的系统、分系统和部件,雷电对它……
……